楊奉琛雕塑首展 內斂與外放 展 期 :2007/11/09—2007/11/27 茶 會 :2007/11/10六 下午3:00 展覽地點:台北市仁愛路四段343號2樓 首都藝術中心 上海昨天舉辦泛雕塑展覽,包括楊英風等多名台灣藝術家都有作品參展。 楊奉琛這次為了紀念父親楊英風逝世十周年,將楊英風作品帶到上海展出。
太極合和 (2011) 作者,楊奉琛(1955-2015) 作品尺寸,H650x360cm 使用媒材,FRP – 作為楊英風的後代,楊奉琛並沒有蜷曲於爸爸的窠臼中, 對於藝術創作的執著與熱情三十年沒有減少,從雕塑、雷射光雕到景觀藝術, 楊奉琛對於不同媒材應用於雕塑創作上有著極大的接受度,不同媒材的結合, 更增
楊 奉琛從事雕塑創作的生涯中,在長期創作的過程,他體驗深刻,追求大自然的奧妙,千變萬化的經驗,確信宇宙間從物我、人我到天人合一,皆有相通之點,即永遠有相對性的、有對比的,而大自然的ㄧ切就是創作的泉源;再融入古人留給人類的智慧“五行、八卦”如同大自然的解密般,這些
楊奉琛照亮雕塑天空
「拾刻」雕塑展
楊奉琛想以全方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式,來開發台灣雕塑的活路,欲將立體雕塑在實用價值上充分發揮,預期未來前景可觀。 楊奉琛心目中的雕塑文創平台,絕不是讓自己發光的一小塊土地;而是聚集無數遠近大小的星群,閃閃照亮一整片的天空。
MrYang@楊奉琛於天地之間|PChome新聞台
楊奉琛 1955-2015 宜蘭人,當代知名台灣雕塑家,已故著名雕塑家楊英風長子。任楊英風美術館館長,台灣雕塑學會理事長等職。 尺寸約24,1 x 24,6 x 7,2 cm 保存狀況如圖
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楊奉琛
楊奉琛雕塑 – Home
楊奉琛’s 藝術家專屬網站-全球華人藝術網
「拾刻」雕塑展
楊奉琛雕塑, 482 likes, 1 talking about this, 雕塑作品發表、藝術覌點、藝術展覽 Facebook is showing information to help you better understand the purpose of a Page, See actions taken by the people who manage and post content,
兩年後,受當地華僑委託,協助建立雷射表演館,因而認識了鑽研雷射藝術的雕塑家楊奉琛1955~2015。 舉目無親的我,很快地與楊奉琛成為知己。 合作案告一段落後暫告別離,後來因「楊英風新加坡雕塑展」而再度與楊奉琛相遇,這一次的深度交往,讓我毅然辭掉新加坡電視台的工作,返台閃電 …
楊奉琛病逝 遺願「造會發光的雕塑」
楊奉琛 與王維妮 強弱如太極
「觀」– 楊奉琛的藝術乾坤-彩雲藝術空間
六根清靜 (2011) 作者,楊奉琛(1955-2015) 作品尺寸,H600cm 直徑120cm 使用媒材,環保砂岩 – 楊奉琛為屯區藝文中心專屬空間打造的這件 萬象森列,圓融有序。作品意象 中以金、木、水、火、土、陰陽, 為音律的本體。音流及律動,透過光、色、音,海納入眾心。
山海經拍賣B-早期名家雕塑 銅 勁馬開太平 楊奉琛限量 重 …
楊奉琛, 楊英風之子,1955年出生於宜蘭。, 【學歷】, 國立藝專雕塑組畢業, 臺大慶齡工業中心雷射實驗室研究兩年, 自幼跟隨楊英風教授學習雕塑之思想、技藝及東方精神。, 【經歷】, 1991龍門露營場門口地標『天蓋』設計、製作, 1992民國八十一年臺北元宵燈會主
楊奉琛以雕塑類別得到今年度國家文藝獎章,領獎第二天就馬不停蹄飛往青島開會,諾大一個家,靜悄無聲,王維妮在屋內穿前越後的解說公公楊英風三代人珍藏,話語中不時帶點歷史神秘,說到最後,一臉甜蜜,近似崇拜地說,「其實,我先生才是我最幸運的收藏,因為他學貫中西,是
羅芙奧藝術家簡歷
楊奉琛
「拾刻」雕塑展
楊奉琛 YANG Feng Chen 台灣 1955 195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國立藝專雕塑組畢業, 台大慶齡工業中心雷射實驗室研究兩年。 自幼跟隨父親楊英風教授學習雕塑之思想、技藝及東方精神。, 現任台灣雕塑學會會長、中華文創學會榮譽理事長、楊英風美術館館長。, 1979年
台灣雕塑家、楊英風之子楊奉琛4月6日晚病逝和信醫院,得年60歲。他的妻子王維妮表示,去年端午節前後,楊奉琛檢查發現鼻咽癌第四期,之後進行
楊奉琛,1955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現任台灣雕塑學會會長、楊英風美術館館長,1991年以來先後獲得國內外公共藝術設計首獎與台灣燈會元宵主燈設計首獎等50多項,並獲Washington Smithsonian Science Museum U,S,A, 收藏『雷射藝術版畫』作品二件,擅長景觀
楊奉琛雖為知名藝術家楊英風之子,踩著父親步划一樣走上雕塑創作之路,他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不同於父親的雕塑,藝術家使用了更多元的媒材,作品樣貌呈現更多面向的風貌。
楊奉琛對藝術創作的執著與熱情,歷三十餘年,仍是有增無減。作品從雷射光雕到雕塑、再到景觀藝術,項目繁多而壯觀,但在面對多元化社會的變遷中,他卻用最單純的心,以極簡的方式來詮釋這個大千世界,他說,「人類因為生生不息,從最簡單中,進入無限的複雜,亦因複雜的無止盡,使我們